当前位置:

扎根社区医院24年 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

时间:2023-04-13 来源:奉贤人大

 

市人大代表 陈海英

扎根社区医院24年 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

 

陈海英.jpg

“最高峰时,我们社区医院一天要接诊200多位发热病人,比平时大幅增长。加上医务人员也陆续感染,每位医生肩上的担子都很重。”市人大代表,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、主任陈海英的嗓音有些沙哑,这既是刚刚从新冠感染中康复的表现,也是前段时间劳累的结果。

1998年8月踏上基层卫生服务岗位,陈海英在基层一线工作了24年,先后担任两家“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”主任。今年,陈海英当选为市十六届人大代表,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履职,进一步推动上海基层医疗机构发展,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。

  为提高全科医生能力,陈海英积极探索“院校-医院-社区”联动模式下的基层实践基地建设,推动“复旦上医西渡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与培训基地”挂牌、复旦中山“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教学基地”签约,成功吸引了一批优质人才到基层锻炼。2017年起,她又大胆探索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支撑的全科门诊工作新模式,开展辖区内的“1+1+1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。通过培养业务和教学“双能”全科医生下沉村级网底,“双室联动”让6.3万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优质医疗服务,辖区内慢病签约居民覆盖率和规范管理率持续提升,辖区居民签约获得感得到充分体现。

在当选市人大代表后,陈海英一边忙于日常诊疗工作,一边通过和同事、患者的交流,了解社情民意,为履职做准备。作为居民健康的“守门人”,随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,人才紧缺成为短板。一些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招聘会上经常会出现大医院招聘“挤破头”,社区尤其是近郊的医疗机构招聘报名冷冷清清。

为此,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,陈海英代表提出了《关于医学人才引进留住的建议》。早年间,社区全科医生待遇相对一般,流动比较频繁。最近几年,上海高度重视培养社区全科医生,推出了多项激励政策,情况明显好转。在陈海英看来,这说明政策激励对留住人才是有明显积极作用的。“我希望,接下来财力上能更好地统筹,让郊区的社区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硬件上、医生培养及待遇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大支持。此外,还应该尽快推动建立全科医生、家庭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。”

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、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,她24年如一日用心书写着“基层卫生发展美好画卷”!“为民代言,是我的职责,更是对人民信任的一份交待。”这就是陈海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朴实的话语。